2025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乐虎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10 10:33:48    浏览:

  副市长解冬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主持会议,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作工作报告

  解冬副市长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粤港澳全运会的决战之年。做好2025年体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市体育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市教卫纪检组负责人,各区分管领导,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等30余家市全民健身(足球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体育企业代表及部分协会负责人,本市体育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与会。会上,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徐汇区政府、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代表分别作交流发言。

  2024年是上海体育砥砺前行、勇担使命、奋发有为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区、各委办局大力支持下,全市体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粤港澳全运会的决战之年。2025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全面融入上海城市发展大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开展体育“四个重要”的创新实践,充分挖掘体育赛事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助力文化传播中的多元价值功能,积极探索创新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形态、参与机制和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扩大体育产业规模,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全年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完善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起草《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6-2030年)》,启动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帆船帆板基地)、市体育宫、徐家汇体育公园轨交地下连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

  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7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00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58个、市动球场130片(其中羽毛球场100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0个,确保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

  办好城市业余联赛,组织参加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开展社区健康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和体育宣传周等主题活动。

  深入实施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运动处方研究,探索设立与科学健身相关的特色门诊,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做好全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与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强化备战办管理,高质量做好全运会预赛和参赛保障,组建上海市代表团,巩固全运会参赛成绩第一集团地位,力争前列。

  深入推进社会力量联办优秀运动队,深化训科医一体化试点,支持崇明训练基地制定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标准,加强体育科技专题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构建多元医疗保障模式,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裁判员管理。

  举办第四届“上海市反宣传月”活动,加强各运动队、青少年队伍反管理,确保上海运动员问题“零出现”,严明纪律规矩,强化赛风赛纪治理。

  以田径、游泳、三大球等项目为重点,创新开展“一条龙”布局学校研训活动,选派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优质课程进校园”。

  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做好暑期青少年社区体育配送,举办第七届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提升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

  深入推进区级青训中心建设,打造复合型示范团队,推广使用青少年训练监控平台,加强新周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规范管理。

  制定出台上海市第十八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和各项目单项规程,做大做强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规范有序开展本市运动员技术等级授予工作。

  办好世界赛艇锦标赛,筹备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锦标赛,更好发挥赛事活动城市名片作用,推动更多国际商务、外事活动与赛事活动相结合,研究设立赛事引进补贴政策。

  扩大自主品牌赛事矩阵,在“3+3+3”自主品牌赛事发展框架的基础上,鼓励创立更多自主品牌赛事,办好“一区一品”赛事。

  开展“上海赛事”品牌认定,发布2024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做好体育企业服务,开展新一轮体育消费券配送,健全体育消费统计调查与监测制度,支持体育彩票事业发展。

  加强赛事和文化、商业、旅游、会展等活动的联动,加强赛事国际观赛人群招引力度,促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将体商旅文联动效益纳入城市业余联赛、青少年联赛等赛事活动评估。

  支持具备条件的比赛类和展演类项目尽可能放在商业空间或者周边商业成熟的体育场馆举办,做强上海体育消费节“尚嗨运动”IP,加强青少年、女性、银发等重点人群体育消费市场开发。

  建立健全高危体育项目管理制度,实现高危体育项目全覆盖监管,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公平竞争等相关内容审核,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

  落实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监管要求,联合综合执法机构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推广行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定期向社会公示投诉数据,加强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与同业互助作用。

  完成《市民体质测定服务规范》《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研究制定群众体育教练员标准,引导制定长三角区域体育地方标准。

  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征询各领域专家、相关部门、市场主体、群众代表等意见,完成“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

  举办第五届长三角体育节,创办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长三角国际铁人三项赛,支持五个新城建设,办好环上海·新城自行车公开赛,推动苏州河水上运动常态化试点,在黄浦江两岸发展极限运动。

  建设“一网通办”线下大厅“办不成事”窗口,建立帮办制度,聚焦体育领域政策服务和办事需求,新增更多个性、精准、主动的智能化服务。

  结合全市大型节展赛庆活动,讲好体育故事,积极推介在沪举办的重大赛事活动,大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宣传塑造积极正面的体育明星,畸形“饭圈文化”。

  做好体育援疆和大连、三明等地体育合作项目等相关工作,支持本市体育科研院所、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以及体育传媒、体育医务、体育法律等领域的人员开展国际国内体育交往合作。

  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强体育人才队伍,完成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协同做好净空保护、信访、档案、保密和网络等安全工作。